在中国共产党武汉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发布者:吕依然发布时间:2017-02-23浏览次数:2399

——在中国共产党武汉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7年1月22日)

  陈一新

 同志们:

  中国共产党武汉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的主题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聚力改革创新,奋力拼搏赶超,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开启复兴大武汉新征程。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武汉市第十二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

  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按照省委部署要求,市委团结带领全市党员干部群众,紧紧围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全力推进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各项事业发展成绩显著。

  综合经济实力实现跨越。经济规模和质量效益同步提升,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大关。2016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19万亿元,五年年均增长9.5%。工业实现倍增发展,千亿产业增至5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63%;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农村经济加快发展,农业总产值实现翻番。

  全面深化改革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初显。获批建设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引擎作用凸显,科技成果“三权”改革走在全国前列,2016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超过3%。率先全面推行区级综合行政审批体制改革。“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获批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武汉片区、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长江中游城市群四省会城市深化交流合作,武汉都市区一体化迈出新步伐。

  城市功能品质大幅提升。“三镇三城”均衡协调发展,6个新城加快产城融合,“三旧”改造大规模推进。实施天河机场三期等重大项目,高铁直达能力和中欧班列通达能力居全国前列,阳逻港迈入世界内河港口第一方阵。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181公里,由线成环、通达三镇。“八桥一隧”贯通长江两岸,“三环九射”织密中心城区快速路网。“城管革命”大力度推进。创成国家卫生城市。“互联网+政务服务”、智慧交通走在全国前列。

  文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为弘扬,“武汉精神”深入人心,意识形态工作得到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创成全国文明城市,全国道德模范人数居同类城市第一。媒体融合发展稳步推进。“文化五城”建设成果丰硕,博物馆、图书馆、影剧院品质升级,文化产品量质提升,国际性文体赛事逐年增多。

  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年度民生和社会事业支出占财政支出总额70%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持续快于经济增长。物价水平持续平稳。就业和再就业总体稳定。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全覆盖,城乡低保实现翻番,60900多名贫困人口脱贫,完成保障性住房35万套。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群众健康水平提高,食品安全工作加强,计划生育政策顺利实施,养老服务业加快发展。

  美丽武汉建设特色初显。制定全国首部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条例,出台全域生态框架保护规划和湖泊“三线一路”保护规划。江滩公园、湖泊公园、绿道等建设大规模推进,建成区绿化率近40%,成功举办第十届中国(武汉)国际园林博览会。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进展顺利,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明显。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防治力度加大,城区长江、汉江岸线整治基本完成,2016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37天。

  民主法治建设不断加强。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支持政协按照章程履行职能。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不断壮大,民族、宗教、外事、对台、侨务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发挥。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深入推进,连续六届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法治城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地方立法工作走在全国同类城市前列,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升,司法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六五”普法圆满完成。信访维稳工作得到加强。社会治理模式不断创新,荣获全国综治最高荣誉“长安杯”,进入全国最安全城市行列。

  党建科学化水平持续提高。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得到落实。思想政治建设成效明显,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取得丰硕成果。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党员干部干事创业能力进一步提升。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扎实推进,社区(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得到整顿,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不断增强。党风廉政建设成效显著,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深入推进治庸问责、电视问政,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各级党组织管党治党的责任意识明显增强。

  同时,必须清醒看到,发展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和薄弱环节:综合经济实力与国内标兵城市差距拉大,经济活力不足,民营经济发展不充分,产业创新能力还不强;城市综合承载力较弱,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大,人文特色彰显不够,智慧城市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城市品质亟需提升;农民增收后劲不足,城乡二元结构仍然突出;开放水平还不高,国际化程度亟待提升;民生社会事业还不能适应群众的新期待,社会治理创新任务依然艰巨;党建工作创新还不够,“两个责任”落实还欠到位,少数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还未到位,少数党员干部担当拼搏精神不足,隐形变异“四风”问题还时有出现,全面从严治党任重道远。我们必须正视这些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五年实践,体会深刻。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定地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必须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和新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武汉的创新实践。必须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增强创新活力和发展动力。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不懈追求,使人民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不断有获得感。必须坚持遵循城市发展规律,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彰显城市魅力特色,不断提高城市发展水平。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高各级党组织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为武汉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省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历届市委和各级党组织、全市党员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的结果,是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驻汉部队、武警官兵和所有关心武汉发展的国内外人士大力支持推动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中共武汉市第十二届委员会,向所有为武汉发展作出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二、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

  今后五年是武汉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加快复兴大武汉的关键时期。党中央对武汉发展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视察湖北武汉时多次对复兴大武汉给予肯定,要求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着力在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上取得新突破,着力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不断取得新成果,着力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不断取得新进展,着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新成效。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增强使命意识,体现武汉担当,加快推进复兴大武汉。

  当今世界经济深度调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同类城市加快转型发展,竞争态势日趋激烈。武汉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标兵在增多、追兵在逼近,正处于“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发展关口。全市上下务必警醒起来,以坐不住的紧迫感、等不起的责任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勇于应对新的挑战,全力以赴推进赶超发展!

  形势越紧迫,越要增强信心。“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等国家重大战略聚焦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自由贸易试验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等国家重大改革发展试点落户武汉,武汉正处于最好的发展机遇期。今日武汉,产业基础、科教人才、区位交通、发展空间、生态禀赋等优势更加凸显,发展潜力很大。我们务必坚定信心,奋力拼搏赶超,重塑新优势,复兴大武汉,不负中央厚望,不负省委重托,不负人民期待。

  今后五年全市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和新发展理念,按照省委建设“五个湖北”和强化“主中心”要求,聚力改革创新,奋力拼搏赶超,全力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平稳健康发展,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开启复兴大武汉新征程。

  到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人民生活品质明显提升,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到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万亿元左右,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大武汉,为复兴大武汉打下坚实基础。

  ——建设现代化大武汉。打造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商贸物流中心、文化创意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国家中心城市框架体系基本形成。创新要素高度集聚,产业能级迈上中高端,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持续推进人的现代化,促进市民素质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加速提升,智慧城市建设水平显著提高。城市历史文脉延续,地域文化特色鲜明,多元文化融合发展,文化软实力明显增强。在长江经济带和中部崛起中的核心带动作用更加凸显,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地位明显上升。

  ——建设国际化大武汉。国际通达能力大幅提升,成为联贯长江经济带、联接“一带一路”、联通世界的重要枢纽城市。打造国际交往中心,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营商环境、生活环境与国际先进城市接轨,更多的国外高端产业在武汉集聚,更多的国际性组织和活动在武汉落户,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大幅提升,国际化大都市的独特魅力充分展现。

  ——建设生态化大武汉。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生产生活生态统筹发展,滨江滨湖生态特色彰显,江河湖泊水质全面改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大幅增加,使武汉成为“美丽中国”典范城市、国际知名宜居城市,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城市和谐共生,让绿色福利惠及子孙后代。

  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大武汉,是复兴大武汉的战略选择,是中国梦在武汉的生动实践。只要我们凝心聚力,撸起袖子加油干,我们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三、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

  (一)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使各方面体制机制更加成熟定型。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好“三去一降一补”,促进企业降本增效,积极防范债务风险,保持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振兴实体经济。推进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进国家科技金融改革创新试验,积极发展天使投资、创投、科技银行。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推进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

  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健全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推动形成党委领导下的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村民)自治良性互动格局。深化信访体制机制改革,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和群体性事件预警应急处置机制。深化教育改革,完善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机制。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坚持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和健康管理改革。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稳步推进大部门制、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信息共享、综合执法、城市管理、社会力量参与市场监督等制度建设,进一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功能,建设阳光高效、守信践诺的服务型政府。

  深化对外开放。高水平建设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加快建设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武汉片区,办好“中国光谷”国际光电子博览会和国际生物健康产业博览会,不断增强开放型经济竞争力。对接国际规则和惯例,争取更多领事机构、国际性组织、国际医疗教育等机构落户,建设领事馆区,筹办好世界军人运动会、飞行者大会,推动“大河对话”成为国际知名文明论坛,申办更多国际性会节活动。

  (二)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围绕“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不断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加快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深化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加快大学与城市融合发展,支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争创有特色的国家科学中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优化创新生态,加快构建“五链统筹”的产业创新体系,形成符合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努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建设国家存储器、航天产业、网络安全人才培养及产业创新等基地,推进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尽快成为支柱产业,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信息技术、生命健康产业集群和国内重要的智能制造产业集群。超前布局量子通信、人工智能、3D打印、磁浮交通等未来产业。

  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改造提升汽车、装备制造、钢铁石化、食品家电服装等支柱产业,积极发展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工业互联网、服务型制造,加快布局“下一代汽车”、智能家居、大纤维、通用航空等新兴产业,努力打造“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加快建设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不断提高质量和核心竞争力。

  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现代物流、电子商务集聚发展,建设全国电商物流和供应链管理重要枢纽。深化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壮大“四板”市场,提升信息、资本等要素交易市场规模和辐射能力。推动大数据、云计算、软件等信息服务加快发展,创建中国软件名城。提升工程设计产业在全球的竞争力,扩大设计双年展、国际时装周影响,加快时尚消费、创意、会展、文化、旅游跨界融合,着力发展时尚产业,打造中部时尚之都。

  推动农业现代化。重视新时期“三农”工作。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推动“互联网+品牌农业”发展,深入实施“菜篮子”工程,大力发展绿色优质农产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标准化生产,开展农村创业创新活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

  推进产业集群发展。东湖高新区重点发展信息技术、生命健康等产业,打造享誉世界的“光谷”。武汉经开区重点发展汽车、智能制造等产业,打造世界知名的“车都”。临空港经开区重点发展临空制造、高新技术、高端服务等产业。武汉化工区、武汉新港、各中心城区和新城区要加快升级发展,打造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

  推动民营经济创新发展。民营经济是富民兴汉的重要源头活水。要毫不动摇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实施“聚商育商工程”,以发展民营高科技企业为重点,集聚培育一批行业领军型、创新引领型民营企业,建设民营经济创新发展新高地。积极发挥商会、行业协会等作用,举办系列民间资本投资大会。加快完善、深入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依法依规放开市场准入,打破“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降低民间投资门槛,鼓励更多老百姓走“双创”致富路子,鼓励小微企业走“专精特优”集群集聚发展路子,不断提高民营经济在武汉发展中的比重和地位。

  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招商引资是武汉赶超发展的“一号工程”。要聚焦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重点引进大型央企、中国民企500强和世界500强企业。实施更加有力招商引资政策和措施,建立党委政府招商引资主责机制,建强专责机构,推行专业招商、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聘请招商大使,强化招商激励,拓宽招商渠道,扩大有效投资,让武汉成为投资者的天堂。

  大力推动招才引智。深化实施“城市合伙人”计划,加快集聚一批世界顶级产业科学家、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投资人,努力打造国际人才高地。发挥东湖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引领作用,以“创谷”建设为重点,加快建设大学生创业街区园区、环高校创新带,鼓励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在汉创业创新,把武汉打造成为大学生“创业创新圣地”。搭建新型研发机构、新型孵化器、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人才公租房、人才公寓,支持举办创新创业赛事活动,打造全国低成本创新创业中心,让武汉成为更多的科研人员的创业家园、创新乐园。

  (三)统筹提高城市发展水平。围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统筹空间、规模、产业结构,按国际一流标准规划建设管理城市,加快完善城市空间设施体系,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和综合承载力。

  加快武汉大都市区规划建设。强化武汉“主中心”辐射带动作用,加强与周边区域协同发展,统筹产业经济、生态保护、公共交通、市政设施、公共服务等综合布局,深入推进武汉大都市区一体化发展。发挥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引领作用,有力挺起长江经济带脊梁,深化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新一轮合作,加强与上海、重庆等城市对接,共同推动长江经济带联动发展。

  优化城市空间格局。加快新一轮总体规划编制,构建“1个主城+3个副城+3个新城组群”的城市空间格局。做精做优主城,坚持“三镇三城”均衡发展,着力提升商务商业、文化旅游、时尚创意等功能。做大做强光谷、沌口、临空副城,着力提升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区域辐射带动等功能。加快建设东部、南部、西部新城组群,着力提升产业集聚、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系统推进“三旧”改造,探索推进老旧社区、历史文化街区微改造,全面完成中心城区城中村改造,建设一批特色小镇。加强城市设计,统筹地上、地面、地下空间开发,注重城市战略性空间留白。

  规划建设世界一流的城市亮点区块。这是武汉提升国际知名度、美誉度和城市竞争力的重大举措。启动规划建设“长江新城”,以超前理念、世界眼光,打造代表城市发展最高成就的展示区、全球未来城市的样板区。规划优化武汉长江主轴,重点围绕主城区长江段,集中展示长江文化、生态特色、发展成就和城市文明,打造世界级城市中轴文明景观带。规划建设东湖城市生态绿心,传承楚风汉韵,打造世界级城中湖典范。

  提升城市通达能力。加快推进机场、高铁站、港口等枢纽建设,在阳逻地区规划建设多式联运核心区,提升多种运输方式连通、集成能力,建设全国性铁路路网中心、长江中游航运中心、中部门户枢纽机场和国家多式联运枢纽。加快建设世界级地铁城市。建好环线、快速路、过江越湖通道,形成“五环十八射”快速路网体系,织密微循环路网,完善慢行交通系统,建成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市。

  建设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武汉超算(数据)中心,推动万物互联,打造具有智慧中枢功能的“城市大脑”。加快布局发展高速宽带和5G网络,构建智慧建筑、综合管廊、电网、给排水、公共设施等骨架体系,提升城管、交通、环保、医疗、教育、公安等智能化水平。

  (四)强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落实生态文明主体责任制度和全域生态框架保护规划,优化城市生态格局,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让大武汉市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做足做好水文章。水优势是武汉决胜未来的核心竞争力。要利用水资源、优化水空间、治理水环境、保障水安全、弘扬水文化。以防洪水、排涝水、治污水、保供水为重点,大力推进“四水共治”,实现系统、科学、依法治水。坚决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全面推行河长制,完善湖长制,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制度。巩固完善防洪安全保障体系,全面提升排水防涝标准和能力。实现城区污水全收集、全处理。改造城区供水管网,强化水源地保护和供水安全。分类推进“百湖”规划建设升级,延伸两江四岸生态画廊,加快构建全域生态水网,全面恢复水体生机活力,充分利用水下、水面、水上空间,勾画出江湖相济、湖网相连、人水相依的美丽画卷,努力打造国内外知名的滨水生态绿城。

  优化生态环境。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重点抓好PM2.5污染源整治,基本消除内生型重污染天气。加强噪声、土壤污染防治。推进农村污染防治,实现农村生态环境逐步好转。建成百里东湖绿道,努力构建串联主城和新城的绿道网络。依托六个绿楔,整合农业农村资源,建设一批复合型郊野公园和美丽乡村发展带。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实施“绿化、彩化、亮化、美化”工程,努力打造全国一流的园林城市。

  培育生态文化。将生态文化纳入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强化生态文明教育,全面倡导勤俭节约、节能环保、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努力营造生态文明建设的浓厚氛围。

  发展生态经济。严格实行环境准入制度,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绿色制造业、生态服务业,建设循环经济园区。加强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强化土地等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推进低碳城市建设,积极发展绿色物流、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创建全国性碳排放权、水权等交易市场。

  (五)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坚持把文化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现代文化市场体系,高水平建设文化小康,彰显武汉文化魅力。

  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凝心聚力。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严格落实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建设新型智库。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践行“敢为人先、追求卓越”武汉精神。加强改进基层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增强全体市民价值观自信和行动自觉。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建设盘龙城遗址博物院,挖掘知音文化内涵,传承弘扬长江文明,建好历史文化名城。加快建设以琴台中央文化艺术区为核心,以武昌古城——环东湖和沙湖、汉口沿江——张公堤园博园为支撑的“一核两带”文化功能集聚区。以文化引领城市规划建设,提升城市文化个性和品位。扶持文艺精品创作,提高“文化汉军”影响力。倡导全民阅读。振兴武汉“戏码头”。积极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打造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实施武汉形象传播工程,举办武汉知音国际论坛系列活动,制作反映武汉地域文化和时代精神的影视精品,打造大型实景演出品牌,提升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

  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坚持需求引领、特色引领、科技引领、融合引领,加大投入,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实施“文化+”战略,加快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数字创意、设计服务、传媒影视、文化旅游、运动休闲等新型业态,壮大文化市场主体。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国有文化资产监管、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等基础性改革。

  深入开展文明城市建设。广泛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活动,深化“十大工程”建设,完善“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评选表彰道德模范和各类先进人物,持续实施城市荣誉制度,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深化建设“志愿者之城”。加强互联网建设管理,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

  (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提升全社会民主意识、法治理念,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保障人大代表依法履职。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的作用。大力发展基层民主,不断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加强同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界人士的团结合作,做好民族、宗教、对台和侨务工作。推进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改革,切实保持和增强党的群团工作和群团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配合支持国防和军队调整改革,加强党管武装工作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

  深化法治建设。健全地方立法工作机制,提高立法质量。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依法履行政府职能,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积极落实司法体制改革任务,强化司法责任制,规范司法行为,确保依法公正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深入实施“七五”普法,提高公民法治素养,推动法治社会建设。

  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规范各级党政主要领导职责权限,科学配置党政部门及其内设机构权力和职能,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和舆论监督。充分发挥行政监察职能作用,强化对行政行为的监督制约。加强审计监督。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深化网格化管理,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增强基层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加强诚信文化建设,建立覆盖全社会的信用体系。健全公共安全体系,提升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防灾减灾等应急处置能力,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综合防控体系,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武汉”。

  (七)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从人民群众最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入手,增加优质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大力推进富民惠民,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坚决落实“六个精准”要求,完善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强化多元投入,实施“五个一批”扶贫攻坚计划,不让一个贫困人口落下,切实巩固扶贫成果。做好援藏援疆及市外对口帮扶工作。

  提高居民就业和收入水平。实施“城乡居民增收激励计划”,开展就业促进、技能提升等行动,增加低收入劳动者收入,提高困难群众生活水平;积极拓展增收渠道,促进居民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加快增长,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推动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

  提高社会保障能力。探索建立多元投入的社保筹资机制,推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城乡对接、区域对接。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到2021年基本完成城乡危房改造、基本实现常住人口低收入住房困难居民应保尽保。完善精准化救助体系。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出台实施新一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优质均衡发展义务教育,缩小城乡、校际办学水平差距,推动高中阶段教育高质量、多样化发展,促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市属高校提质升级。办好各类特殊教育。推动民办教育规范有序发展。普及科学知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市民科学素养。

  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全面提升医疗服务、基层卫生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集聚发展中高端医疗服务,创建国家级医学中心,创建国家健康示范城市。加快健康服务业发展。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老年友好型城市。实施积极稳妥的人口发展政策,分类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完善全面“两孩”政策配套服务,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大力开展文体休闲活动。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广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促进运动休闲产业发展,不断扩大渡江节、武汉国际马拉松、武网公开赛的影响力,建设生态运动休闲场所,创建全国旅游休闲示范城市。

  同志们,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要通过艰苦努力,让大武汉更加繁荣、更有品质、更为宜居!让广大市民对这座城市更加认同、更加自豪、更加热爱!

  四、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复兴大武汉,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要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着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着力提高各级党组织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全面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强化“四个意识”,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和党中央权威,坚定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四个自信”,弘扬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坚定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不断提升政治觉悟和精神境界。着力推动思想大解放,坚决破除一切阻碍武汉赶超发展的思想禁锢,坚决破除一切阻碍武汉复兴的体制机制束缚。

  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着力建设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完善党委(党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提升党委(党组)工作科学化水平。开展正常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制度,提高民主生活会质量,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积极稳妥推进党内基层民主建设,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推动形成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规规矩矩的上下级关系、干干净净的政商关系。

  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和好干部标准,创新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机制,使各方面优秀干部充分涌现、各尽其能、才尽其用。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大力选拔思想解放、思路开阔、敢于拼搏、勇于担当、善于作为、甘于奉献的干部。强化干事创业正向激励,抓紧制定出台容错免责清单,为敢于担当负责的干部担当负责,让想干事的有机会、敢干事的有舞台、会干事的有作为、不干事的撤下来。突出抓好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特别是党政正职。重视提升干部能力素质和专业素养。重视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女干部、党外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积极选派后备干部到基层和艰苦地方、矛盾问题多的单位去锻炼,在改革发展稳定主战场和承担急难险重任务中考察培养干部。坚持抓早抓小抓经常,从严教育管理监督干部。用心用情做好老干部工作。

  加强和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实施“红色引擎工程”,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以党组织的坚强有力引领带动各类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以党员队伍的生机活力组织发动广大志愿者,密切联系服务群众,促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全面实施整区推进计划,以“星级争创”活动为载体,统筹推进各领域党建工作。全面推广“百步亭经验”,加快形成一批先进基层党组织示范群。大力培养群众信得过、服务有本事、治理有办法的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让每个基层党员成为全社会最具活力的“红色细胞”,实现基层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全覆盖。整合基层服务资源,建好用好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提升基层党建工作保障力。

  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持惩治腐败力度决不减弱、零容忍态度决不改变,深化标本兼治,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推动党风政风持续向好,不断巩固反腐败压倒性态势。加强党章党规党纪教育,严明党的纪律,强化对纪律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真正把纪律挺在前面。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深入纠正“四风”,防止反弹回潮。深入开展治庸问责,解决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发现苗头及时提醒,违反纪律立即处理。积极稳妥推进监察体制改革。加强巡察工作。创新开展基层作风巡查,加大对“微腐败”和“蝇贪”的查处力度。

  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各级党委、纪委和党委工作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管党治党整体合力。严格执行下级党委(党组)向上级党委(党组)、纪委报告主体责任情况制度。把检查管党治党责任落实情况作为巡察和监督执纪的重点,加大问责力度,曝光典型问题,把全面从严治党落到实处。

  同志们,宏伟蓝图已经绘就。让我们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奋力拼搏,赶超发展,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复兴大武汉步伐,努力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武汉新篇章!(长江日报)